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質,,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,,構建長效心理育人機制,,自2023年11月起,,心理健康教育部于北校區(qū)、西校區(qū)心理團輔室,、二級學院一站式學生社區(qū),、南校區(qū)3棟舞廳開展了系列團體心理輔導活動?;顒佑尚睦斫】到逃咳w教師每人帶領一個小組,,每個小組共開展4期。本次團輔面向全體校內學生進行成員招募,,經自愿報名,共有540名同學參加活動,。
本系列團輔活動以敘事為取向,,圍繞情緒管理、人際關系,、自我認同與成長等主題,,分別結合團體動力學理論、理性情緒理論,、人際溝通分析理論,、社會心理發(fā)展理論、敘事理論等,,組織開展多種單元活動,。通過連續(xù)性團輔活動,幫助學生提升情緒管理能力,;認識自我,,增強自我認同和自信;調整和改善人際關系,;探索和解決當下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擾,。
其中,曾月珠老師小組帶來了以“情緒管理”為主題的系列團輔活動,。在“每日快樂”活動中,,同學們相互討論并制定能夠讓自己情緒愉悅或有成就感的行為,。在“缺失的一角”活動中,同學們通過對繪本《缺失的一角》的學習和討論,,感悟生活中追求完美的過程是美好的,、開心的,可結果不一定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好,,享受過程很重要,。在活動“幸福在哪里?”中,同學們學會發(fā)現自己的優(yōu)勢和擁有的資源,,學會感恩和珍惜,,學會感受身邊的點滴幸福,提高個人主觀幸福感,。
戴雯菲老師小組帶來了以“人際交往”為主題的系列團輔活動,。在“Give me five”活動中,讓同學們感受到在與人相處的時候,,我們不但要擁有一雙發(fā)現美的眼睛,,還要在恰當的時候去贊美和多多鼓勵周邊的同伴。在“紅黑卡”活動中,,通過理性看待成長過程中的正面以及負面評價,,合理評價自己,接納自己,,進而促進健全人格的發(fā)展,,培養(yǎng)良好的心理品質。通過“多米諾骨牌”活動,,增加同學間的默契,,體驗壓力情景下的人際相處,掌握處理人際沖突的技巧,。
袁遠老師小組帶來了以“自我成長”為主題的系列團輔活動,。在“萍水相逢”活動中,同學們相互認識和熟悉,。隨著活動的推進,,通過“生命故事與奇跡”和“重塑生命故事”活動,同學們分享了目前面臨的主要困惑,,初步探尋了自己身上的特點,,并不斷發(fā)現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閃光點,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,,形成對自我較為全面清晰的認識,,從多維角度全面探尋自我、認識自我。
黎潔文老師小組帶來了以“自我認識”為主題的系列團輔活動,。在“繪畫分析”活動中,,讓學生通過繪畫表達情緒,學會歸納情緒的意義和影響,,增強積極的自我悅納,,體驗積極情緒帶來的影響。另外,,借助心理學工具oh卡,,將同學們的需求、情緒,、感受和經歷用非語言又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,,發(fā)掘內在資源,幫助同學們掌握人際交往技巧,,提升自己的人際吸引力,。團輔過程中,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,,在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中認識自我,,接納自我。
張晟老師小組帶來了以“自我認同”為主題的系列團輔活動,。在“伴我成長”活動中,,同學們思考并寫下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人,并向大家分享這些人曾經為自己做過什么事情,,如何影響了自己,。以此尋求自我成長過程中的社會支持,用感恩的心看待過去生命中的重要他人,。在“心情故事會”活動中,同學們分享近一年來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次挫折,,并與其他人分享自己是如何走出挫折,,心情放晴的。從而客觀認識自己,,告別對自我的懷疑,,悅納自我。在“Thank you”活動中,,同學們通過分享對他人或過去某件重要事件的感謝或感想,,告訴自己已經從過去的經歷中獲得力量或得到啟發(fā),能夠認同自己,,開始全新的大學生活,。
本次系列團輔活動旨在幫助大學生全面客觀認識自我,挖掘內在潛能,,培養(yǎng)積極心理品質,,為同學們的全面發(fā)展奠定良好基礎,。接下來,心理健康教育部將進一步推動心理品牌項目-“心靈氧吧”建設,,根據學生實際需要,,設計并組織活動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,,努力推動心理服務力量下沉至二級學院“一站式”學生社區(qū),,發(fā)揮心理育人在學生社區(qū)上的服務功能,依托二級心理輔導站,,在學生社區(qū)廣泛開展普及性強,、積極向上、學生喜聞樂見的心理健康活動,,積極持續(xù)為心理健康教育賦能,,在“一站式”學生社區(qū)中構建更加立體,更加生動,,更加便捷的服務育人模式,。(初審:張晟;終審:周科慧)

團輔現場(一)

團輔現場(二)

團輔現場(三)

團輔現場(四)

團輔現場(五)